首页 >> 科学研究 >> 理论前沿 >> 正文
郭继承:儒家的智慧与现代价值(上)
作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5-12-22

2015-12-15 郭继承 中国政法大学马列学院副教授

核心提示:中国文化的内容架构非常丰富,包括儒家、道家、佛家、中医、书法、绘画等,儒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而言,儒、释、道三家互相支撑和渗透的文化结构,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及儒家思想。郭继承教授对儒家思想的全貌做一个概括和介绍,并总结出儒家文化的对我们的启迪和教益。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的课题叫做《儒家的智慧与现代价值》。中国文化的内容架构非常丰富,包括儒家、道家、佛家、中医、书法、绘画等,儒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儒家思想的评价

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提到了对儒家思想的重视,我们来了解一下习总书记在哪几个场合提到过儒家文化。

201310月,习总书记到山东曲阜考察并参观了孔子研究院,他翻开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叫《孔子家语通解》,还有一本叫《论语全解》。大家知道,《论语》是孔子和他学生的对话集,应该说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文本。习总书记看了以后说了,我要好好看看,还要带回去看。同时,他对当时在座的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提出,我们对这些好的文化要好好地研究,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化研究,还要因势利导。什么是因势利导呢?我们的时代跟孔子的时代已经相隔了两千多年,要在新时代、新要求下,用古代思想的智慧和精华来哺育当代的中国社会。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到了北京大学跟学生座谈,其中他还专门了解了北京大学编撰《儒藏》的情况。把相关典籍收集在一起为“藏”,此处“藏”为“宝藏”之义,把儒家典籍收集在一起,编成一大文库,即为《儒藏》,是儒家著作的总汇,与道家之《道藏》、诸子之《子藏》,佛教之《中华大藏经·初编》《中华大藏经·续编》相应。《儒藏》是聚集古代儒家的大百科全书,载有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各方面的丰富的内容。把古往今来儒学研究的大家的思想结集起来,这便于儒学的传承、研究和发展。习总书记对这些编撰《儒藏》的人,对他们的工作表示赞赏。

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时候,也就是2014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习总书记去了。大家查看建国以后的历史,作为一个国家主席、国家元首,去参加纪念孔子诞辰的会议,这是第一次。不仅去了,习总书记还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对儒家的思想做了非常多的概括和表述,我们来了解一下。

习总书记说:“今年(2014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又讲,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文化,将会是“中国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他说,我们这个民族走到今天有很多条件,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历经磨难能够自强不息,其中一个文化营养就是儒家的影响。习总书记还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什么意思?孔子诞生在两千多年以前,距今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我们怎么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西方的学者都在反思人类社会到底怎么了。文艺复兴以来,为什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造成那么多的杀戮和血腥?今天环境的恶化也好,民族冲突也好,那么多问题,到底怎么了?实际上,很多西方的学者都认识到,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文化所提供的智慧、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对于处理人类社会的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习总书记讲的,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对解决人类当前的一些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习总书记还具体说了一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这里习总书记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内容,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非常好的部分,包括有利于道德建设、治国理政、人文教化的,把它抽离出来,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并赋予其新的含涵义,这就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而且,习总书记还指出:“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什么课题?就是怎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那些智慧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让它传承下来,发扬下去,并对推进中国文化建设,乃至人类文化建设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把这么一个课题做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同造福人类”。

我举了这几个例子之后,大家就会体会到,习总书记几次都对儒家思想作出指示,或者对它的价值都作出比较高的评价。

二、儒家的起源与思想主旨

下面的时间里,跟大家分享什么是儒家,儒家思想究竟包含了哪些智慧,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有哪些脉络,我们怎么在今天这个时代条件下来传承、弘扬儒家思想。

我们先看一下儒家的起源和思想主旨。“儒”这个字在最初指的是什么呢?在古代,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的。春秋战国之前,学在官府,民间是不能办学的,很多人没有读书的机会,社会上很多重大事情,比如婚丧嫁娶,需要读书人来指导这个礼节是怎么样的,程序应该怎么做。这些人,用我们今天的话就叫司仪。儒,最初就是指这个,是指当时受过教育的,对社会的规范、重大事情的礼节作出规范和指导的人。

春秋时期,孔子出现以后,儒的含义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它并不指泛泛地讲,我一个读书人,我懂一些礼节,别人遇到事儿了,我告诉别人怎么做。孔子的出现,使儒升华成一种精神,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的代表。它成了社会的大道,仁义或者道义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儒在孔子之后升华了,不仅是读书人,而且集中体现和凝聚了中国民族内在生生不息的一种弘扬和坚守道义的精神,代表了一个民族的脊梁。所以,孔子是一个跨时代的人物。

“儒”这个字,一个人一个理解。儒的思想怎么理解?儒家的思想就从这个字的造字结构可以看出:人之所需。我们讲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儒家思想是必读的,它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这里我可以稍微引申一下。

近代有个佛学的大师,叫太虚大师,在近代佛学历史上,有几个大师,包括虚云大师、印光大师、弘一大师、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对学佛的人有一个要求,叫“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儒,是人之所需,就连一个研究佛学的大德都说,人成即佛成,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格上没有建立的时候,其他的这些,包括道家和佛家,如果想往上走,应该说是不具备条件的,就像大楼一样,无论盖得有多高,它的地基应该是非常扎实、非常厚重的,这个地基怎么来建构呢?就是依靠儒家的思想。

(一)儒家创始人——孔子

我们要了解儒家思想,首先要先了解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如果不了解孔子,我们是很难对儒家思想进行把握的。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到了孔子六世祖的时候,在宋国,因为仇杀、内乱,开始出逃了,到了鲁国并定居于此。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纥与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出生的时间,史学家考据,是公元前的551年的928日。今天很多人讨论教师节要不要改在这一天。应该说,孔子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是不能撼动的,他不仅是大思想家,也是大教育家。孔子出生之后,三岁左右,他爸爸就去世了,他妈妈就带他长大,作为一个落败的士大夫的家庭,很清贫。孔子曾经说过,我这一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个人在苦难环境里,为自己的成长努力,饭都忘了吃,乐而忘忧,不觉得苦,连时光匆匆流过,都不觉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付出的努力,以及他生命中秉持的那份乐观和进取的精神。

孔子自强不息,很快成长为在当地甚至在鲁国,很有名望的人,后来入世了。中国有一句话叫“学而优则仕”,怎么理解?一个人变得很优秀之后,就要给社会做点事儿。一个优秀的人,自己优秀了,不要自傲,还要把我的能力用到社会公共管理的岗位上去,给大家做事,为老百姓服务。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自己学到了一定程度,愿意把自己的学识供养给社会,或者奉献给社会,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孔子最初做了一个乘田,管理畜牧。后来,孔子做的是中都宰,就是中都这个地方的领导人。中都今在山东省汶上县,就相当于县委书记或者县长这么一个位置。孔子入世后发展得很快,后来做了鲁国大司寇,是司法的最高长官。

孔子做官做得怎么样?《史记》里有记载,他几乎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个评价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礼记·礼运》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社会,那是一个理想,孔子在鲁国治理的两三年时间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孔子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他的社会管理非常出色。所以,你不要以为知识分子,像孔子这样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实际上他在社会管理上非常有才能,而且效果也在《史记》中有记录。

后来鲁国发展得非常好,鲁国东边的齐国就忧虑了,忧虑什么呢?鲁国发展强大之后,齐国觉得有危险。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个问题,说邻国发展起来,会不会打我,会不会侵略我?一忧虑就开始搞破坏,给鲁国统治者送了很多金银财宝就不说了,还送一些美女,实际上就是诱惑他,离间励精图治的孔子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孔子被疏远了,统治者本身就不太喜欢他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孔子这样一个励精图治的政治家、思想家,当统治者想吃喝玩乐、骄奢淫逸的时候,身边有这么一个正派的人,他就觉得不舒服。现实中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有一个人特别正派的存在,其他不那么正派的人心里就会不舒服。因此,在这个时候,孔子的政治理想就很难得以实施了。那怎么办?大概55岁左右,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前后有14年左右的时间,68岁回到鲁国。这个过程我先不说那么详细,我先给大家解读一个点。

大家想,孔子做到大司寇,后来代理国相,这么高的位置,生活过得很好,他为什么还要周游列国?这非常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普通人,当一个科长,赚一点钱,就已经放不下了。有的年轻人,一个班长选不上就难过好多天。可是孔子作为大司寇,代理国相,说放下就放下,他为什么放下?当自己为百姓服务的的政治理想,治理一个伟大国家的这个抱负,不能实施的时候,他不会贪恋个人安逸的生活,所以,这就了不起。一个人,可以把小我的利益和得失放下,为了心中那份道义,14年颠沛流离,这就很了不起。所以,我不是高推圣境,非得把圣人说得那么伟大,我们将心比心,我们可能一个职称评不上都不知道难过多少天,可是孔子是大司寇,代理国相,说放下就放下,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心中那份对道义的坚守,吃了多少苦?14年,有几次甚至连命差点丢了,连饭都吃不上,可是他为什么坚守?这就是了不起的。

所以,我觉得,一个国家,一定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一个国家的道义或者一个国家的精神、骨气,如果不能坚守的话,人人都势利,人人都崇拜金钱和权利,这个国家一定不会有未来。

68岁的时候,孔子回到家乡,因为年龄大了,他主要做的事,就是做文化的整理和传承。大家知道《诗经》,《诗经》是早期经典民间的诗集,有几千首,可是有一些诗集重复了,有的内容不是很健康,孔子把它整理完之后,剩下305篇,就是《诗经》。还有《易经》,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如果五十岁的时候让我学《易经》,我可以少犯很多过失。据说他是对《易经》做了研究的,这在学术上并没有定论。《易经》的解读叫《易传》,《易经》什么意思,怎么读《易经》,其论文集就叫《易传》,据说有一些是孔子写的。包括孔子还整理修订《春秋》,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史、子、集。什么是经?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包含那些大智慧的书,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老子》《庄子》、释迦摩尼佛的《佛经》,这都是经典。为什么经要放在前面?一个经里载的是什么?是道,经里面有大智慧,当我们读经的时候,我们有了大智慧,有了看待事物圆融中道的智慧和态度,再读历史,在品评历史的时候,成败、得失、原因、教训、前因、后果才不至于偏颇。如果没有经,你对人伦大道体会得不够,那么你读历史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偏激、不中道的看法。所以孔子编写《春秋》微言大义,孔子晚年甚至说:“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什么意思?在编撰《春秋》这本史书里,寄托了孔子心中的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哪些事需要批评,哪些事需要褒扬,孔子“微言大义”中都做了指导。所以太宗皇帝在魏征去世之后说,读史可以知兴替。“兴替”就是历史事件、朝代变革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事物,有了大智慧,才能点评这些东西。孔子编撰《春秋》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材料。

孔子的晚年,从68岁到73岁,就做了这些事。我们今天在整理先秦文献的时候,如果没有孔子的整理,我们文化就是有缺失的。孔子在保留古代的文献,传承中国先秦经典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我对孔子的思想、智慧做一点解读。需要说明的是,我下面解读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如果把孔子的思想比作太阳,我下面讲的仅是太阳的一抹光辉,以我的能力、学识、见地,只能讲孔子伟大智慧的其中一点点。可是,就这一点点,大家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孔子成为中国的圣人,那是有其原因的。

1.我们如何阅读《论语》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的。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很怀念他,想起老师的教诲,把他的话整理下来,最后成书,就是《论语》。《论语》是孔子本人和弟子之间的对话,是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的一个经典文本。我们应该怎么读《论语》?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里面有一个偏见,他说孔子《论语》,一句话一句话,不像西方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有几万字、几十万字严密的论证,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一个伦理的劝说者,让你做一个好人,他觉得孔子不是像西方一样的深奥的哲学家。我想说的是,这是黑格尔的误读。大家读古希腊的哲学,苏格拉底有没有系统的哲学著作?没有,只是后代的人,尤其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对他的思想做一点整理。可是,谁又能否认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孔子也是一样,孔子的话虽然是一句一句的,由他的弟子呈现出来、记录下来的,我们并不能还原孔子当时在给学生讲课时所表达的逻辑,可是通过点点滴滴对话,我们都能体会孔子思想的精髓。

我们怎么读《论语》这本书呢?我给大家提一个方法。孔子曾多次告诉学生:“吾道一以贯之。”注意这个话——吾道一以贯之,我自己教育学生、周游列国,做那么多事儿,你们看起来有不同,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儿,可是这些不同中,有一个东西叫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就意味着孔子思想内部贯穿着十分严密的逻辑。

那么,我们今天来看,孔子的“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呢?我用中国文化的语境来给大家解释。实际上是一个开了悟的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做法,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做,没有放之四海的普遍公式。人不一样,他的状态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我们到底该怎么解决?孔子做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在面对万事万物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因材施教。面对不同人、不同场合、不同的问题该怎么处理,没有放之四海统一答案,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就觉得孔子的话很散乱。恰恰是因为这样,才体现出一个真正的智者在面临不同问题、不同人,所闪现的智慧和灵活。所以孔子有一句话,叫无可无不可。这绝对不是没有原则,是因为世界变化万千,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针对具体的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这是一个开了大智慧的人的状态。

所以,《论语》怎么读?我送大家一句话:以一心应万物。一“心”是什么心?是一个开了大智慧的心,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和学者的心。“万物”,遇到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怎么办?根据这件事、这个问题的真实状态,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这叫以一心应万物。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性格,面临的问题和障碍不同,孔子以自己的智慧,看到问题所在,告诉他该怎么做,这个状态就叫以一心应万物。这个一“心”就是觉悟和智者的心,在处理不同问题上,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孔子晚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我们中国的话叫自在,西方的话叫自由。这个状态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状态,所以大家以后要注意,孔子的话,仔细分析,是大有深义的,绝对不是我在高推圣境。他的话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和学者对问题的看法,他能一下子抓到问题的实质,他抓到那个东西看似平凡,实际上是很高明的,关键是你能不能理解这个智慧,你的慧根够不够。

我们就开始解读孔子的智慧。论语里面他给我们什么信息呢?

1)关于人生的追求

第一个,关于人生的追求。人该怎么活,这是人生的第一大问题,大家扪心自问,我们这一辈子吃饭、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恐怕不是为了吃饭活着,也不是为了简单的工作赚几个钱。那么人一辈子到底该怎么活?这个人生的第一个大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你就是浑浑噩噩,说得再重一点,就是行尸走肉。你为什么活着?人生该追求什么?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那么多的困惑,那么多的纠结,当我们面对考验的时候,痛苦源自哪里?源自对人生该怎么活没搞清楚,一个人该怎么活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面对考验和苦难的时候,才能从容,才能知道该怎么处理,所以孔子给了我们很多启迪。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听到道、悟到了道,夕死可矣,就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死都可以。当然,这是一个形容的说法。这话给我们什么启发?人这一生,有些追求是可以超越生死的。不要说什么当官,赚多少钱,甚至可以把生死放下,那是什么?那是大道。道是孔子最高的追求,生死在他面前都可以放下。这就是一个民族的骨气。大家想想,这句话给我们这个民族多少启发?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时候,为了民族去打拼,近代以来,多少人欺负我们?这个民族受到多少凌辱?那些共产党人,像秋瑾“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那时候,多少的苦难加在我们这个民族头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伤亡三千五百多万。这么大的伤亡,很多志士仁人,为了民族的尊严和老百姓的幸福,把生死放下了。

所以,我们共产党人早期被抓捕以后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用在孔子这个话,主义就是道啊,为了它死都不怕。一个党、一个组织,或者一个民族,如果在追求道义的这条路上,生死都可以放下,这个民族的力量得有多大?所以,中国共产党从那么薄弱的力量可以成长起来,是因为有这一批人在,有追求道义的人在。当然,这个道义在不同的人心里面是不一样的。可是,要有这份精神,知识分子要有一份骨气,一份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惧生死的骨气。

2)关于对道义的坚守

孔子还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该志于道,把追求道义当做自己的最高追求。“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就是嫌吃得不好,嫌穿得不好的人,孔子说未足与议也,没有什么和他们好说的。我们今天一些人,虚荣攀比,一个手机,非得要某个牌子。我的手机是国产品牌的,千八百块钱,用得挺好。有的学生,不赚钱,拿着父母的钱,非得攀比,非得买某些品牌五、六千的手机,何必呢?有什么用呢?它无非是一个通讯工具,它能增加你的内涵吗?它能提升你的智慧吗?它对你的成长有帮助吗?有的孩子的家庭不是很富裕,可你非得从父母手中要一点钱,去满足自己攀比需求的时候,你不觉得自责吗?所以,士志于道,而不是追求虚荣攀比。

如果一个人老是抱怨吃得不好、穿得不好,未足与议也,没有什么跟他好说的。孔子这个道,如果要把它说明白,也很复杂,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道义。什么道义?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生的意义,应该怎么活,就是悟道,那份真理就是孔子心中的道。

孔子说,人活着,应该“志于道,据于德”,就是在做任何事都要有规范,不能放纵自己。“依于仁”,就是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仁,仁者爱人的仁。“游于艺”,就是一个人活着可以有多种技能,或者多种爱好,风雅的爱好让人生活得很有趣。

孔子还说,既然我们追求道,道义是人生最高的追求。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假如让我吃粗粮,饭的味道不好,也喝不到很好的东西,甚至睡觉连枕头都没有了,枕着胳膊,我亦乐在其中矣,也过得很快乐。孔子过得那么苦,为什么还高兴?其实就是因为心中有一个道义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符合道义的富和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通过权钱交易,通过贪腐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孔子讲,于我如浮云,我绝对不会去做。这是孔子跟我们说的,人该怎么活。

人心中应该有一份对道义的坚守。个人如此,国家也应该如此。一个民族,如果都是把金钱和权利当做自己最高的追求,这个国家一定会堕落,民风一定会衰败,国力一定会走下坡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有一份对道义的坚守。所以,我们读孔子的时候,应该深切地反省。现在社会上就有这种现象,同学聚会或者大家在评价某一个人是否发展得好时,怎么评价?赚钱多,当官大。这个价值观是扭曲的,一个人真正的价值,跟当多大官,赚多少钱,没有多大关系。孔子周游列国14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从大司寇辞官下来,他就是一个老百姓,到各国去周游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接受他。那是背井离乡的14年,可就是这样风雨苍黄的14年成就了千古遗圣。两千多年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是哪一个读书人能够比的。很多帝王死了,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当朝代轮换的时候,孔子得到中国人几千年的赞扬,全世界都把他称为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还有雷锋,雷锋作为一个战士,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大海中去,他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所以,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简单地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的。

孔子的思想对我们影响非常大,我们看近代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为执政党?很多共产党员为了民族和国家,置自己生死于度外,比如,叶挺、方志敏、江姐,当理想接受考验的时候,可以把生死放下,这才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说得重一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蝇营狗苟,只讲利益,只讲金钱,这个国家怎么会有希望?所以,我们今天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学什么?不是简单学几句话,而是要重塑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内核,要赋予我们这个民族无论经历多少坎坷都能站起来的那份骨气,那份对道义的坚守,面临考验的时候,能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一点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重要。

所以,人该怎么活?“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朝闻道,夕死可矣”,尤其是我们知识分子,更应该有一个道在。所以,师者,不是教一个公式,教一个英语单词那么简单,师者要给人正确的导向,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就违背了“师者”这两个字所担负的使命。

孔子的《论语》给我们什么启发?我们怎么坚守道义?坚守道义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孔子怎么说的?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那些志士仁人,追求道义和坚守道义的人,没有为了自己苟且偷生而违背道义,很多都是杀身成仁,把自己的生死放下,来成就那个仁,成就那个道义。朋友们,我是很受感染的,非常愿意从这里面学习智慧。

全世界四五千个民族,绵延不息到今天,历史没有中断的,只有中华民族,这是史学界都已经公认的。原因何在?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每当我们这个民族遇到考验的时候,你看都什么人起来了,我举古代一两个人。比如岳飞,岳飞从小背上就刻了四个字——精忠报国,为了国家统一,老百姓免于战乱,岳飞为了这个道义,一生是怎么做的?他在39岁时候冤死于风波亭,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杀了。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岳飞在回到临安的时候,他的儿子已经被秦桧安了一个谋逆罪,谋逆罪在古代是要抄家的,这时候岳飞还没有到临安,回到临安一定会出事,那岳飞为什么还要回去?我个人看法,这恰恰是岳飞的伟大,明明知道回去是一个死,可是他还是回去了,这么一个年轻的将领去世了,可是他成为了千古称颂的将领。不要说古代,就是近代抗日战争的时候,为了保家卫国,多少将领死都是以岳飞为楷模啊!岳飞伟大在哪里?四个字:精忠报国。为了这四个字,他自己回去,我没有谋逆罪,我问心无愧。所以,秦桧让他在认罪书上签字的时候,他写了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天地良心,我岳飞精忠报国,怎么可能谋反呢?“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在中国历史上成了一个精神的符号,鼓舞了多少人?这就是杀身以成仁。

近代的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其实已经有船票了,别人让他跑,谭嗣同也是可以走的,可是他偏偏不走。他说,自古以来,国家衰败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变法,可是如果要变法的话,就需要有人流血,如果需要有人替国家流血,就从我谭嗣同开始。所以,他在家里等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这就是孔子说的杀身以成仁。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一个人对道义的那份坚守,让他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坦然处之。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经历过那么多苦难,一直能够走下来,就靠这个精气神。如果人人都讲利益,为了利益什么都能做,为了利益什么都能放弃,中华民族焉能有今天?所以,孔子这个精神对道义坚守特别重要。

关于孔子对于道义的坚守,在周游列国期间,还有一个故事。孔子有一次去卫国,从卫国离开之后去了陈地,在陈这个地方一下子绝粮了,没饭吃了,而且跟着孔子的学生也生病了。大家想想,又没饭吃,学生也生病了,孔子的学生子路,就不高兴了,他脾气比较急躁,怒冲冲地找到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君子难道也会那么落魄吗?我们中国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很善良的人,应该过得好。子路说,你作为一个君子,我们跟着你,怎么那么穷困潦倒,落魄到这个地步,难道君子应该过成这个样子吗?君子亦有穷乎?抱怨,意思跟着老师你怎么闹到今天这个地步,饭都吃不上。孔子的回答特别重要,他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话什么意思?君子固穷是说,固就是坚守,君子无论自己过得多穷困潦倒,心中永远要坚守对道义的那份追求。无论我活得多穷困,不要说物质的穷困,甚至刀架在脖子上,我还要对道义有一份坚守,这叫固穷。可是小人,一个没有操守的人,他一旦遇到困难和考验的时候,孔子的话叫穷斯滥矣,什么意思?他就会胡作非为。

所以,抗日战争时期,当大军压境的时候,很多志士仁人把家庭都抛下,为了国家去死,那就是君子固穷。当对国家、对人生的承诺,面临考验的时候,固,我仍然坚守。可是小人不是,小人一旦穷困潦倒,什么都做,根本不会有什么对道义的追求。他给我们又一个启发,就是我们此生面临考验的时候,甚至很穷困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把那份道义守住?这一点,我觉得孔子讲得好:君子固穷。

孔子的学生曾子就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是什么意思?弘扬道义,承担使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就是把推行仁义道德作为自己的任务和使命,这不是很重大吗?“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到生命终结,弘扬道义的这份责任,才算有个了结,不亦远乎。

我再讲一个孔子《论语》给我们的启发。文化的东西,一定要落实到当下,如果居庙堂之高,在书斋里面,在图书馆里,跟老百姓没有关系,这样的文化必死。它可以作为个别学者研究的对象,但文化的生命力一定要渗透到百姓生活中去,融化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传播文化的朋友们一定要切忌脱离民众,不光政治,政治要得民心者得天下,文化脱离民众以后,也一样没有源头活水。

3)关于做人的态度

那么,我们怎么做人呢?我跟大家分享孔子的几句话。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我有问题,而小人遇到第一反应是怪别人。大家想想,我们现实中,有多少人做到君子?当我们与别人合作,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多反思自己的责任,不要怨天尤人,把责任推给别人,孔子说了,小人才求诸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记得这个,遇到问题多反省自己。现在社会中有一种风气,对我们国家和社会有很多抱怨和指责,我想说,与其抱怨和指责国家,不如扪心自问,你给这个国家做了什么?我们13亿中国人,人人都能尽自己的本份,人人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人人都从自我做起,13亿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个国家怎么可能不强大?反过来讲,人人都不检讨自己,都去指责这个国家,都去推诿责任,这个国家又怎么有希望?比如说我们教育体制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如果每一名老师尽到老师的职责,每一位校长都兢兢业业管好学校,这样的话,我们的教育环境就会改变,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会蒸蒸日上。

孔子还说过一句话:“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话什么意思?他对我们做人有启发。“不患无位”,现在很多年轻人进取心特强,有一个位置都想争一争,有一个主管都想自己去做,孔子说,不患无位,一个人不要把眼睛盯在那个职位是不是我的上,“患所以立”,而要忧患你有没有能力承担这个职位。这对我们年轻人有非常大的启发,二十多岁的人,学识、人格、见地、智慧都还不够,你怎么可能发展得快,你根本没有能力担当。所以孔子讲“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大家看,历史上中国共产党能够发展壮大,五次反围剿血的教训、雪山草地的历练、抗日战争的洗礼,经历了那么多以后,这个党才成熟起来的。古代的刘邦、李世民,哪一个不是九死一生?当自己的智慧、见地、能力、格局都历练成熟了,这时候有机会才能抓住。所以,我们不要老想着这个位置是不是你的,而是要扪心自问,我有没有能力来承担这个使命。如果你自己的人格、见地、智慧、能力、修为还不足以担当这个位置,你有什么好抱怨的?你看,孔子的话对我们多大的教育意义?

孔子还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这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发?见贤思齐,见到优秀的人,要向他学。我们社会中有一种不好的心态,叫羡慕嫉妒恨。羡慕还可以理解,如果嫉妒恨,就很不应该了。一个优秀的人比自己强,你嫉妒有什么用呢?你不应该嫉妒一个优秀的人,你嫉妒人家的优秀,人家照样在成长、发展。相反,你越嫉妒别人,因为心胸狭窄,自己反而越落后,越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一定打开自己的胸怀,上天让一个优秀的人在身边,不是让你嫉妒的,是让你学习的,是给了你一个进步的老师,让你把这个优秀的人作为一面镜子,来照出自己的弱点来,发现自己的弱点,向人家学习。所以,遇到优秀的人,永远不要嫉妒,用诚恳的态度,赞扬人家,学习人家,见贤思齐,可不能心胸狭窄!没有这份胸怀,你就会被时代淘汰。

下面一句,“见不贤而内省也”。如果见到一个不好的,谩骂人家、嘲笑人家,这不对,见到不好的现象一定要反思。想一想,这些毛病我也有吗?我是不是和这种人一样,我也有那种弱点吗?避免自己犯类似的错误。你看孔子的话,对我们做人多么有帮助,他实际是解决了我们现实中面临的很多现实问题。

还有,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很多人听说过,可是多少人不知道自己的本份啊!你自己讲了一万条理想,可是你的本份做好了没有?不管你有多大的雄心,你一定是在做好本份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往前走。年轻人18岁读大学,花了家里那么多钱,人生最灿烂的四年青春年华,你知道这个“本”吗?如果四年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大学、研究生或者博士结束的时候,自己根本就没有东西,你这个“本”是怎么做的?如果你这个“本"做不好,将来到社会打拼的时候,你必被社会淘汰。

我曾经给一些企业和政府做培训,他们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刚就业就不踏实,患得患失,抱怨收入,工作态度不积极,又没有多少本事,他问我这个现象怎么办?我就跟他讲君子务本,打一个比方,人找一份工作就像栽一棵树,我们到一个单位工作,就是把这个树栽到这个单位里面,这棵树刚栽下的时候树叶稀稀拉拉,为什么?因为它的根还没有扎下去,根没有扎下去树叶就很少。可是,你等三五年之后,树根扎下去了,源源不断的水份和养料来到这个树上,就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年轻人,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切忌不能浮躁,不能患得患失,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找到自己的路后,一定要踏实。就像栽树一样,沉下心来,去吸收营养,去成长。吸收营养、成长、扎根的过程就是你的能力、心智、人脉、经验等成熟的过程。当你能力、历练、经验、心智具备的时候,就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你的生活才能改观。可是有的年轻人不懂得君子务本,反而得陇望蜀、患得患失,也不踏实,结果是什么?结果是这个工作干上两年、半年,别的工作干上一年、两年,换一个地方。你没有累积,还没有在这个地方扎根到枝繁叶茂的时候,你就开始换,换来换去,到三四十岁的时候,还在社会的底层,永远不能成为行业的精英和佼佼者。所以,看看我们圣人的话,很了不的,你就做到“君子务本”这四个字。

公务员兢兢业业给老百姓做事;金融机构好好扶持实体企业、对国计民生有帮助的企业;商人好好的把自己的产品质量提高,对消费者负责;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公安同志把社会治安管好。大家想想,这样的社会怎么可能不好?这就是务本啊!可是很多人不务本,不务本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你的成长会遇到重大障碍,因为你没有务本,而人生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前走的。所以,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年,是不是过时了?没有。无论几千年怎么变化,人类生活面临的问题具有共同性,圣人在那个时代提出对问题的很多思考,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很大启发,绝不会过时。

孔子还讲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很简单,但背后的内涵是非常深刻的。中国两千多年来,虽然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非常多,但是像孔子这样地位的人,大家都承认的不多。我想问那些骄傲的人,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连孔子这样伟大的哲人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一种什么胸怀?要谦卑,要海纳百川,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你永远不会成长。所以,有些人读了一点点书,就傲气得不得了,说话就开始不注意了。你以为你掌握真理了吗?你以为中国古代圣人的智慧,包括当今的科学你都了解了吗?不可能的事儿。人类的文化智慧像太阳,你不过是一抹阳光,甚至连一抹都没有,你有什么骄傲的?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话很了不起,我们要时时反思人性的弱点。任何一个普通人,人性之中都有很多弱点,千万不要美化自己,要常怀谦卑之心,海纳百川,自觉地向别人学,一定要有这个自觉。所以《易经》里有一卦叫谦卦,就是谦卑的“谦”。刘邦这样的帝王都懂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军心、运粮草我不如萧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但正是这种精神成全了刘邦。反过来讲,认为我比谁都强,那是因为你无知和狂妄。所以,孔子讲的这种反省精神,是我们这一辈子都需要的,“吾日三省吾身”,这也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讲的。

孔子还有一句话,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发?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时代里,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都不一样,怎么办?今天社会上产生了很多冲突,观点的冲突、生活方式的冲突、思维方式的冲突,还出现了路怒族,动不动就开始发脾气,各种暴怒、厉气社会上都有。面对这些冲突,孔子的态度是“君子和而不同”,当我们遇到不同观点的时候,和而不同,什么叫和而不同?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面对不同的看法,第一个是互相尊重。我们对问题,对生活方方面面有不同的理解,这个社会是多元的世界,只要不违背法律,不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人家有自己选择和生活的权利,互相尊重这是第一。

可是,光尊重还不够,第二层含义,学习。比如,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你和我观点不一样,首先我尊重你,我捍卫你说话的自由和权利,可是还不够,我要倾听,你为什么跟我不一样,你在跟我不一样的过程中传达了多少智慧,我一定要向你学习,我学习了你的智慧,再加上我原来已经有的看法,去生成、创造,然后达到更高的境界,那个境界就是“和”,所以和而不同。

第一,多元世界一定要相互尊重。不要因为人家跟你不一样,就心理不舒服,打压别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政治道路,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习惯,为什么非得改造别人呢?阿拉伯人有阿拉伯人的世界,非洲的朋友有非洲的生活,中国有中国的道路,韩国有韩国的道路,这就是孟子讲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丰富多彩,每一个国家走自己的路,这是很正常的,这就是和而不同。要尊重多元,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第二就是学习。我和别人不一样,我一定要海纳百川,学习别人,在学习别人基础上,还要生成一个比我原来见识更高的层次,这就是一种非常自觉的学习态度和精神,这才是和而不同。有了“和而不同”这个自觉,大家生活中会减去多少矛盾!

要观察人家为什么那么高明,人家为什么和我不一样,自觉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境界和智慧重新升华,这叫和而不同了。小人就不一样了,孔子说了,小人同而不和,小人只追求同,你和我一样,我就和你结成联盟,别人和我不一样,我就打压别人。应该学习孔子,尊重人家、学习人家,不同民族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包容,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不断升华,不断发展,这才是我们儒家提倡的大道啊!

4 孔子中道的智慧

孔子在《论语》里还有管理的智慧。刚才讲的是对人的智慧,那么对管理呢?怎么做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孔子的《论语》里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智慧,这个智慧是什么?就是中道,在《论语》第二十篇尧曰篇里,孔子说了四个字:允执其中。“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尔舜,上天的规则在哪里?就是你的国家发展得兴旺不兴旺,它内在的规则是什么?是尔躬,是你自己一定要勤奋,要自强不息。要怎么做呢?四个字,允执其中。反过来讲,如果你自己不能勤勉地从事政治管理工作,如果不能做到允执其中,结果是“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到那个时候,天下就会大乱。那么,怎么才不大乱?四个字,允执其中。“允执其中”这四个字是《论语》里关于如何从事管理,包括企业管理和政治家的极大智慧。我自己的体会,如果大家能做到“允执其中”这四个字,那你就把握了管理的精髓。大家今后无论从事什么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允执其中了,你就能深刻体会到尧舜禹的智慧、孔子所说的智慧,你就会在政治管理上做得非常出色。

什么是允执其中呢?其实就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在各种对立中,一定要找到中道,这个“中”不是说物理学、数学的正中的“中”,它是各种力量在对比的过程中的那个“中”。我举几个例子,为诸位阐述什么是中道。治理国家时,对外开放和以我为主就是一对矛盾,我要强调以我为主,又要海纳百川学习别人,这就是一对张力,这对张力的中道是什么?就是既要以我为主,一定又要海纳百川,这就是中。如果完全以我为主,这就叫闭关锁国;不以我为主,完全向别人学,这就叫全盘西化,都错了。

我们看中国的历史,盛唐气象,大唐初期,从李世民到武则天,既发展自己,儒家、道家、佛家在文化上可谓蔚为大观,汪洋恣肆,唐诗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同时,盛唐一点都不封闭,唐朝高僧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了先进文化,玄奘法师用一双脚,丈量十万里路,到天竺求取大乘佛法。盛唐气象,既是以我为主,又海纳百川,这就叫中道。可是到了明朝以后,尤其是明清之际,清代开始搞闭关锁国,文字狱,使得民族生机一下子萎缩了。你没有一个渠道向其他民族吸取营养,你做不到和而不同,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衰落。所以,满清闭关锁国种下了一个恶因,果报什么时候来的?就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那么多列强欺负我们,这个恶因在明清之际就种下了,只不过这个果报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呈现,而且一直到了1949年,我们才重新站起来,这中间的苦难罄竹难书。如果坚持允执其中,永远以我为主,保持大中华的特色,同时海纳百川,永远敞开胸怀,向世界其他民族去真诚地学习,这个民族怎么能败落?可是我们当时没有做到。所以,以后一定要学习圣人的智慧,在治国方面一定要注意中道。

我再举例子,比如经济和文化建设,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建设,灵魂的建设、心灵的建设、信仰的建设一条腿,另外一条腿是老百姓要吃饭、要富裕。这两者之间一定要坚持中道,既要让人民活得富裕,同时让我们这个民族活得有信仰、有文化。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建国之后,老百姓一日十年,吃饭问题没有解决,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文化、信仰建设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所以,我们习总书记现在为什么那么强调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对“发展是硬道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补充。这就是中道,比如在环境建设方面,很多人指责环境,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一个由农业文明转向信息社会和工业文明的时期,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实际上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坚持中道,不要以牺牲环境,牺牲后代子孙的利益,来谋取饮鸩解渴的发展,我们要保护环境。可是,我们也要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也要保护,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又是一个中道。你如果不做到中道,经济没有发展,就业解决不了,社会也有问题。空气污染了,水污染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不可获缺空气和水都出问题了,我们发展的意义何在?

再比如,近代史上列强欺负我们,阶级斗争在当时的环境里面,鼓励中国人站起来,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客观的说是起了作用的。可是环境变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安安静静的搞社会主义建设了,政策就要调整,怎么调整?你要回到中道上来,这个中道就是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居乐业。所以,大家以后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在管理过程中,在所有的矛盾和各种冲突之间,一定要找中道,不能偏。

可是,有的时候,这个社会出了问题了,社会已经开始偏了,就需要“矫枉过正”一点,把社会发展趋势给拉回来。就好比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初期,连饭都吃不上,那个时候不得不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当时那个社会状态下,更多的是强调经济发展。可是今天不能这样,到今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社会取得一定程度发展以后,我们一定要重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家园的建设。中华民族将来真正的强大,除了经济富裕、强大的国防之外,还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一定要有让其他民族能学习和借鉴的文化和价值观,那是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道。

所以说,允执其中是一个非常大的智慧。我们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偏的,我们人类的管理之所以出问题,其实是偏了。比如企业管理,业绩好了我就有奖金,这叫物质奖励。但是,单纯注重物质奖励,这个企业一定会死,为什么?物质奖励是能激发人,可是当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时候,员工如果没有利益了,他不就走了吗?所以一个真正伟大的企业,物质的奖励之外,还一定要建立企业的价值观,这就使得企业发展的动力源,不仅有物质的积累,还有企业所塑造的那份价值观的认同。这个时候,当企业真面临困难的时候,即便是经济效益差一点了,员工仍然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还能凝成一股绳,使企业渡过难关,这个政策也叫中道。企业的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价值观的认同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这就是《论语》里中道的智慧,它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启发。

2、人们怎么做到孔子所提倡的境界和智慧?

孔子的思想非常多,说完它需要很长时间,我们在这里就稍微结个尾。孔子这么高的境界和智慧,人们怎么做到?这个问题就来了,孔子做了回答:“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做一个有仁义道德的人,我就能做到。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很深刻。孔子说,我讲的这些高妙的境界看起来很有智慧,很有境界,可是他不悬空的,是人人都能做到,只要你想做就能做到,叫我欲仁,斯仁至矣。这背后传达了中国儒家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什么观点?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大智慧。好比人人心中都有一颗光亮的明珠,这颗明珠有的时候蒙上污垢了,所以变得自私,变得狭隘了,变得愚蠢了。那么,孔子说,只要我想做,我想把我心中这个珍珠给擦亮,让它光芒四射,我就能做到,这叫我欲仁,斯仁至矣。

孟子接着说过,人人心中都有觉悟自己的那种能力,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叫良知,而且这个良知人人都可以感受,怎么感受?你哪天在河边散步,一个人不小心掉到水里了,也许你不会水,没办法去救,可是你看了一个人在水中挣扎的时候,心里是非常难过的,这叫恻隐之心。比如,你坐公交车,好不容易排了一个座位,刚坐上过了两站,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拄着拐杖,颤颤巍巍挤上车,就在你身边,你什么感觉?你如果假装看不到老太太,那会如坐针毡,很不舒服,这是礼让之心。所以,我告诉诸位,你看到很多事情的时候,是你的良心在起作用,任何一个人都有那个东西。比如,我们党反腐败,好多被撤查的官员痛哭流涕,他也知道自己错了,也没管好自己。他知道自己错了,那就是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说,做了亏心事,心里面难过,这就是证明那个良知在。孔子说,我说的那个智慧和境界没什么,是我们都能做到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把心中那个智慧找到,把那个大智慧找到,你愿不愿意真心去做。

所以,我这里给大家做一个小结,孔子的这个话,代表了中国文化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谁能拯救人类,我提出这个命题。当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认为,一个造物主来拯救,中国文化不这么认为,谁来拯救你自己?人类自己拯救人类,这就是孔子的一句话,叫敬鬼神而远之。

什么叫敬鬼神而远之?敬什么意思?就是要敬畏,对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要敬畏,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没有敬畏,什么都敢做,这叫没节操、没底线,这个社会会出大问题的。我们对大自然要敬畏,对未知的东西要敬畏。人有了敬畏之心,才有底线,才有操守。孔子说的敬鬼神意义在这里,我们有一颗实敬畏之心,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我们人类所不知道的东西的敬畏,这个时候我们人类才有了操守和底线,才知道什么是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

那么,什么叫远之?就是不要走盲目崇拜的道路,不要盲目崇拜而迷失自己的道路。人类的救赎到底靠谁?靠人类自己。所以,一个人违法犯罪,不管你到哪里祈祷,该抓的还得抓,该承担的责任必须得承担。那么,怎么避免这个恶果?用孔子的话,叫自强不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奉公守法的人,君子务本的人,这样才能不被那个恶果所缠缚,自己做好才是根本的解决之路。所以,为什么要远之?就是中国文化的八个字: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所以,中国文化实际上写的是大写的人,是自己要为自己生命负责的人,谁来救你?自己来救自己。所以提高境界、拓展智慧、完成人格,然后净化心灵,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提升,在给国家在给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来对社会好,也对自己好,这就是皆大欢喜。

所以,孔子提出那么多境界,怎么做,孔子自己都说了。

3、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最后,孔子对自己的一生,实际上有一个小结,这个小结我就当做对孔子思想介绍的结语了。孔子说,他这一生,怎么成长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的这一生,他从十五岁志于学,一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做了这个概括。我的看法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孔子成长的一生中间,来吸取智慧,把孔子当做一个标杆,当做一把尺子,对照自己,和他老人家比,我们缺什么。

比如,十有五而志于学,什么叫志于学?就是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这一生要做什么,都已经非常清楚了。我们多少人活了三四十岁,都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在碌碌无为,还不知道此生的使命和责任啊!有人问了,有没有人做到的?周总理十二岁“为中国而崛起而读书”,也是这个状态。所以,十五有志于学给我们的启发是,一定要知道此生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人的一生,说起来八十年、九十年仿佛很长,可是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要知道自己这一生的追求是什么。

三十而立,什么是立?孔子到三十的时候,看问题、处理事情,基本的格局就立起来了。我们现在很多人一辈子都立不起来,听到张三说张三有理,听了李四说李四有理,某一个海外归来的人一说西方多好,就觉得多好。到底人应该怎么看问题?要立起来,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考,要有自己判断的能力。很多人陷入到传销里面,进去以后,一两天就已经完全被洗脑、征服了。我们听到各种观点,听完之后,用中庸的话,要明辨之啊。你难道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没有理性判断的能力吗?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三十而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自己关于人生和宇宙等重大事情,有了一个基本判断之后,再听各种学说,就知道该怎么取舍,该怎么判断。

四十而不惑,就是对道理上都很通达,看什么都很通达。可我们多少人有惑啊!工作里有很多惑,人力关系有很多惑,包括自己升职的过程中,发展遇到很多障碍,有很多惑。可是,孔子四十岁的时候,他看这些事情都已经不惑了,不惑这背后有秘密的。世间的规则都有因和果,任何事情的出现,必有其原因,任何事情原因苗头出现了,必有其结果。理解这个道理之后,你再看事,你的嫉妒也好,你的不解也好,都会消解很多,像孔子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什么是知天命?这个境界很深,一个人知天命,就是一个人,不仅是对外部的道理很通达,而且是对自己在宇宙中间应该怎么活有了领悟。如果“四十而不惑”是对外部的一种通达,“知天命”则是指我本人(孔子本人)在宇宙中间,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他很清楚了,这就是知天命。知天命的境界,就是我们这一生,该做什么,不做什么,这要很清楚。

六十而耳顺,什么是耳顺?我们现实中做不到,我说你好,你高兴;说你不好,你生气。表扬你优秀,你美滋滋的;说你这个人不咋地,你就生气。你为什么不耳顺?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对小我的执著,你的话符合我的想法,我就高兴,当你的话不符合我的想法,我就生气。这就是被小我紧紧地包裹了,只有把小我打开了,没有小我了,拥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这时候你听到什么都耳顺。这就是孔子的修为。

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从心所欲不逾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是做什么也不违反规矩。这个境界非常大,我们现实中的人,如果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得做多少违法乱纪的事儿?可是孔子说不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心所欲还不逾矩,他的秘密是什么?秘密就是孔子把心中那个污点给去掉了,把很多人性的弱点给克服之后,心中留下的是什么?用孟子的话叫良知。用我刚才打的比喻,就是光亮的珍珠,光芒四射,孔子都找到了,找到以后,按照那个良知去做事,超越了人欲境界,从心所欲,就完全是道德的境界。道德的成名之后的境界,而不逾矩,这个时候我们说四个字:人与道同。人和宇宙的大道是一体的,孔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都不违背道。这就是孔子的一生。

这里,我再就“六十而耳顺”跟大家说,正是因为我心中有我执,才造成我们生命中那么多障碍和不愉快。当我们看到一件事很生气,起源就是它不符合我心中的我执。人生的很多冲突都在那里,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了,你就把我执给放下了。把自己的我执放下多少,你的生命就会开拓多少。你把我执放下得差不多的时候,宇宙是我心,我心是宇宙,那个境界打开以后,再看世界,春花秋月。用那个境界看世界的时候,用佛经的话,叫“直心是道场”。心中没有障碍了,再看这个世界,就是另外一番局面,因为把小我打掉了。这个时候,宇宙、人生是一体的,那个境界就生成一个大我。

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