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研究 >> 理论前沿 >> 正文
马晓河:下半年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09-09

2016-07-28 马晓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核心提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马晓河副院长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幅度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改革步伐加快、改革力度加大,能够释放一系列制度红利;二是国家实施联动发展战略会带来更多的投资;三是我国实施新的“走出去”战略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四是国家政策强度加大,经济稳增长强度加大,也会将我国经济增长稳定在一定的区间内。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走向,主要讲三方面内容:第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第二,对2016年下半年经济增长趋势的分析;第三,我国宏观政策的走向。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

2016715,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对我国的宏观层面做了一个判定,并指出,农业基本稳定,工业稳中有升,投资增收回落,消费平稳增长,进出口降幅收窄,消费品价格温和增长,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016711,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时指出,我国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结构向好,二季度经济延续了一季度平稳增长的态势,同时,世界经济和全球市场需求仍然低迷,国际环境中新的不确定因素仍在增加,后续影响难以预料。国内地区和行业走势分化,深层次矛盾的解决还要一个过程和付出很大努力,下行压力还在持续。

201678,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经济基本面和社会大局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但经济走势仍然分化,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从趋势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那么,我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的判断是,我国经济增长好转的信号不明显。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连续24个季度从高位下行。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12.2%2016年上半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6.7%,第二季度也是6.7%,也就是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增长6.7%。因此,尽管有一些指标呈现积极变化,但经济下行压力还在持续,经济增长仍处在一个下行通道。通过以下指标可以判断。

一是投资增长继续放缓。2016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0.7%2016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9%9%是什么概念?就是说,2010年全年平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3.8%,而2016年上半年已经降到增长9%,所以说降的幅度比较大。

二是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回升趋向。20161-3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1-6月份增长10.3%6月份增长10.6%。从前6个月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情况看,表明消费品有上升的趋向,是在高速增长回落之后的上升。2010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是18.3%,现在是10.3%6月份是10.6%,所以相对2010年来说,增长还是比较低的。

三是出口由负转正后呈现低增长。20161-6月份,出口按照人民币算是-2.1%6月份转为1.3%,就是低增长。

四是工业增加值增长先升后降再微升。20164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6.8%5月份增长6.0%6月份增长6.2%,是升降升的走势,是不稳定的。经济先导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也是缓慢下行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前一阵是50.9%50.2%50.1%,现在是50%

五是货币宽松力度减弱。前一阵货币增长M1M2比较快,20165月,M2同比增长已经从12%13%下降到11.8%,并且M2连续两个月的增长都是11.8%。此外,还出现一个问题,就是M2M1之间的差距加大。20166月,M1同比增长24.6%M1的扩大表明活期存款和现金流量增加。

20166月,消费品价格增长1.9%,更重要的是,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和购进价仍然是负值。比如,20166月工业品出厂价是-2.6%,工业企业购进价是-3.4%,这两项分别连续52个月和51个月是负增长,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长时期的负增长。所以我认为,当前中国的制造业和工业处于收缩期。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以下指标都是下降通道。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是下降通道;工业增加值也是下降通道,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年初增长20.7%,到20166月增长6.2%,还有PMICPIPPI也是下降通道,现在上升的就是M2和贷款,贷款在20166月份有所改善,新增人民币贷款是13800亿元,比2015年要多。

总的来说,这就是我对中国当前经济增长作出的一个判断。我认为,经济增长目前在下降通道中处于一个平稳阶段。

二、下半年经济增长趋势分析

国家制定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6.5%7%,进出口争取比2015年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这些都是2016年的目标。

那么,下半年我们应该怎么看?我认为,2016年下半年经济增长有三个走向需要判断。第一个判断是“V”字型,就是到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是底部,下一步经济增长将会出现“V”字型;第二个判断是“L”型,经济增长会在6.7%上下,也就是延续6.7%的趋势继续向前走;第三个判断是继续下行。

这是下半年经济增长的三种观点。我认为,出现第一种“V”字型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出现上升的“V”字型的可能性不大,出现第二种“L”型的可能性会存在,但我认为搞不好第三种继续下行的可能性的风险也会有。

总的来说,我倾向于在“L”型和继续下行之间。为什么?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复苏缓慢并复杂化;二是国内经济增长在周期性下行和结构转型两大因素影响下,经济增长有下行的压力。

(一)从国际看,中国目前面临全球经济增长复苏艰难的国际环境,导致外需收缩。

现在看来,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他们在全球占据经济优势,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但对中国来说,现在发达经济体的需求是疲软的,中国现在对发达经济体出口都是负增长。比如,欧元区经济增长需求偏弱,通缩持续,他们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采取刺激性的货币政策,连续增发货币,利率是负增长,包括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就业等。美国5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只增加3.8万人,远远低于预期值,所以美国加息推迟。美国原来准备7月份加息,但是现在看来加息的概率在下降。日本在2016年第一季度以及4月份的经济增长都比较好,但是日本经济增长仍然没有达到目标,第一季度是0.1%。日本当时为了刺激经济政策,把物价指数提高到2%,经济增长提高到2%,并采取了通货政策,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发行60万亿、70万亿、80万亿日元的基准货币,连续三年发了210万亿日元货币。同时,日本在2016年还要继续增发货币,所以日本采取了一种扩张性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新兴经济体中,俄罗斯经济连续5个季度处于通缩期,出现负增长,巴西经济8个季度负增长,非洲经济一个季度负增长。另外,委内瑞拉、阿根廷、土耳其等国经济也表现出低迷,出现经济滞胀,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所以从近期判断,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很难快速复苏,新兴经济体要想走出滞胀也需要一段时间。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对中国的需求不会在短期内出现大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目前世界经济增长低迷,为了应对低增长,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超级宽松货币政策,都在发行货币,而且发行的货币非常多。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都在发行货币,这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货币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导致金融泡沫和经济泡沫。中国的货币发行相对其他国家要慢,比欧元区、日元区要慢,这样中国的货币跟他们相比,贬值就比他们慢,相比之下我们就是相对升值,相对升值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我们出口的成本会提高。比如,2013年以来,日元对人民币已经贬值40%左右,但是中国从2015810日以来,人民币对日元贬值只有17%左右。中国的人民币贬值是一种补偿性贬值,在此情况下,我们的货物向国外出口就相对要贵,成本也相对较高,所以这样我们就吃亏。

目前看,中国出口阻力比较大,这也是一个因素。在此情况下,具体有两个问题需要应对。第一,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压缩赤字,购买中国产品的能力下降;私人就业率不高,失业率提高,所以他们压缩消费,提高储蓄率,对中国的购买力也在下降。第二,新兴经济体为了应对低迷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在向中低端产业领域大量投资,刺激经济。他们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国际资本向国内投资,大办园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跟中国一样的劳动力产品和产业,比如服装、鞋帽、电子玩具、家电、汽车、机械零部件等,利用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低汇率成本优势,与中国竞争。而中国目前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提升、环境污染收费、人民币相对升值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我们根本竞争不过他们,比较优势下降。

所以,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需求下降,供给被替代。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从国内看,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两大方面压力。

1.受周期性影响,中国经济处于长周期下行通道。

什么叫长周期下行通道?按照经济学理论讲,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有三个周期:第一个是长周期,5060年是一个长周期,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具体表现为大约前30年上升,后30年下降;第二个是中周期,912年为一个中周期,具体表现为前45年上升,后45年下降;第三个是短周期,短周期为48个月,也就是4年左右是一个短周期。

从长周期看,中国目前正在经历一个长周期的从上升到下降的下降通道。过去35年我国经济是高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是9.7%9.8%。今后30年,按照周期性规律推算,中国应该是下行通道,也就是处于从高向中、从中到下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为什么会下降呢?因为这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说,一个经济体在从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必然要从高到低。比如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发达国家也都一样,这些国家原来也是贫穷国家,他们在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中上等收入迈进的时候,经济增长也是先低后高,到一定时候又开始下降。那么,到什么时候开始下降?一般是到中上等收入国家以后开始下降。中国目前恰恰处于从低收入迈向中上等收入的阶段。197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概只有一两百美元,到2016年我们已经达到8000美元,叫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就是典型的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从200多美元升到8000多美元这一阶段是高增长,而今后由8000多美向10000万美元、20000万美元、甚至是30000美元迈进时,经济增速必然要下降,这是历史规律。

那么,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会下降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经济总量变化,也就是经济增长的基数越来越大。经济增长基数越来越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现阶段消耗的物资财富、给环境带来的压力都要比在低收入阶段大得多。比如,2000年和2015年相比,2015年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当于2000年增长6个百分点以上。再比如,2015年我国人均GDP增加了4万多亿,而这4万多亿相当于2000年的40%以上的GDP,就是说我们6.9%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增长相当于2000年的40%以上。所以现在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的财富总量和消耗的物资总量是过去的好几倍,所以体积越来越大,增长速度就越来越低。

第二,结构变化。经济增长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开始从过去的不成熟走向成熟。那么,走向成熟有几个标志?

一是需求结构发生了转换。也就是从过去投资打头转向了消费打头。那么消费打头以后为什么增长就会变慢?因为消费和投资比,投资是少数人决策,短期见效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消费是人人决策,短期见效慢,是分散决策,发散式消费,是渐进式见效。比如,投资在任何国家都是由少数人决策,就像投资一个省、一个市,那么市委书记、市长就可以决定这个投资,这样的少数人决策就比较快,见效也快。但是消费不一样,消费是人人决策,我决定我的消费,你决定你的消费,谁也决定不了谁的消费,这是大家分散式去购买、去消费,所以人人消费、人人决策跟少数人决策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一旦经济增长从投资转向消费以后,消费开始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就会降下来。

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大幅度增加投资呢?因为投资到了中上等阶段以后会发生两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投资空间会变小。

第二个变化,投资边际效益会下降。到中上等收入阶段以后,每投资一个单位的资金、带来的GDP、带来的财富增长都是下降的。我曾经做过一个计算。20世纪90年代我们每投资一块钱,带来的GDP也是一块钱,是11。但是到了2015年,我们每投资1块钱,形成的GDP只有0.5元,边际效益下降。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因为好投的空间都没了,剩下的全是难投的地方,全是技术含量、资本含量比较高的地方。有人问为什么投资空间会变小?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会一目了然。比如在天安门广场建一个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建完后如果想在旁边再建一个,可能吗?可能性就非常小了。再比如,我们举办奥运会建了鸟巢、水立方,建完鸟巢、水立方后旁边就不可能再建鸟巢、水立方。建完一段高铁之后就不需要再建了。所以说投资空间变小,只能靠消费拉动,而依靠消费拉动就意味着是低增长。

二是产业结构发生了转换。产业结构转换也意味着经济增长要下降。比如过去重化工业打头时,钢铁、水泥、电解铝、PX化工厂这些建设,每建设一个厂,带动GDP增长非常快。但是这种产业结构到了中上等收入阶段以后,就会从重化工业转向高附加价值、高技术、低排放、绿色制造、绿色经济发展,而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低排放的制造业跟重化工业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一是难度增加,二是对环境要求也增加。比如建设一个发动机厂、大型集成电路厂、芯片厂与建设一个钢铁厂、水泥厂相比,哪个难,哪个容易?肯定是建设钢铁厂、水泥厂容易,而建设发动机厂、芯片厂、大型集成电路厂难。所以说,这就意味着经济要下降。

再有,经济增长进入中上等收入阶段以后,服务业比重要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环境,所以这样的服务产业会增加,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要比工业打头的重化工业的增长速度要慢。比如一个城市需要消费品市场、购物商店、理发店、餐馆等,而餐馆、理发店、购物店、网店这些建设的规模比较低,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少,所以它带来的GDP增长也比较少。

大家看,办一个1000万吨的钢铁厂的投资是几千亿而不是几个亿,但如果是办个理发店,投资就非常小,而且它的消费是渐进式的,可以说,吃饭、服饰、理发这种消费都是渐进式的,不可能说1000万人今天都到那儿理发,理完发后第二天又来1000万人理发,这是不可能的。但钢铁厂是规模化生产,可以今天生产100万吨,明天又生产100万吨,然后24个小时连续不停地生产。但是服务行业不一样,所以服务业打头、高附加值产业打头、低排放制造业打头就意味着经济增长要下降。

就是说从周期看,中国处于长周期下行通道。目前是从经济增长9.8%10.0%左右下降到7%左右,下一步会从7%6%5%3%左右迈进。中国如果今后要想迈向高收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不可能维持在5%6%,很可能降到像发达国家这样,发达国家一般在3%左右,现在看日本连2%都到不了,美国也是2%左右,欧洲现在还不到2%。所以说,一个经济体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一般在3%就不错了,能达到5%的都是少数年代。这是我讲的从国内方面看的第一条。

2.从需求和供给看

1)从需求看

第一,从需求看,我们的投资是处于下降的,消费是处于微弱上升的。2010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8%2014年投资增长15.3%,从2010年到2014年,投资增长下降了8个百分点; 2010年消费增长18.3%2015年消费增长10.2%,消费增长下降了8.1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投资增长9.0%,消费增长10.3%,从2016年前6个月来看,投资、消费都在下降,投资下降得快,消费下降得慢。但是从近期看,投资增长在下降,而消费增长20161-6月份增长10.3%20166月增长10.6%,还是增长了一点。我认为在经济增长中,消费是一个稳定器,投资是快变量,消费是慢变量,所以消费微弱上升拉动经济增长不明显,投资上升拉动经济增长比较明显。但是目前恰恰是投资在下降,并且没有回升迹象,而消费在微弱回升,但它是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工具。

现在看来,今后一段时间要想让消费突然回升是很难的,因为消费是人人决策,是慢变量,让人人都去掏腰包增加消费,有两大制约因素。一是收入上不来,也就是收入不可能突然大增。二是国家分配体制近期不可能马上改革。所以在此情况下,要想通过大幅度增加消费来为经济增长作大的贡献,我觉得难度比较大。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从今年看,去产能、去库存可能还会影响就业,而就业减少,收入就会下降,收入下降,消费也上不去,所以我认为2016年经济增长靠消费拉动的可能性不会太大,因为消费只能是稳定器。

第二,看投资。2016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9%,也就是由政府拉动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地比较快,但是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只有20%多,接近80%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民间投资,所以当前的民间投资上不去。2016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只有2.8%,所以目前看,民间投资上不去,而决定投资的80%份额的力量是民间投资,那么民间投资上不去,想让经济增长快起来,也就快不了。从上述数据看,快变量的投资现在还在下降,没有上升迹象,快变量投资能快速拉动经济增长,但快变量投资又恰恰升不上来,所以中国经济增长要想上升是比较难的。

第三,看出口。20166月份出口增长1.3%,我的分析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出口不会大增。在国际需求因素下,假定人民币再补偿性贬值一点,出口会呈现低增长,低增长只能稳定在经济增长的份额,不可能把经济增长向上拉动一大块,这个可能性不大。

这是从需求角度看消费、出口、投资。所以从需求看,中国经济今后的增长不会太快,只能说是维持当前的水平。

2)从供给看

当前从供给看,决定经济增长的两大产业在下半年都不会有大的变化。这两个产业分别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

第一,从当前制造业看,今后6个月制造业会继续去产能。在去产能的情况下,如果新兴产业弥补不了传统产业去产能挖的坑,经济增长就上不来。实际上,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落后的制造业,对于这些,要么淘汰、要么转移、要么去产能,但是新兴产业又上不去,所以新旧产业接续不及时,导致制造业增长比较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在过去多少年间,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民间企业和外商企业的拉动下,把大量的资本和资源投向中低端制造业,导致中低端制造业占有过多的资产和资源,生产巨大的产能。

那么在巨大的产能生产条件下,我们瞄准的是两个市场:一是国际市场,二是国内市场。我们瞄准这两大市场带来的问题就是,一旦遇到国际需求下降,国内消费上不去,我们的产能就会出现大量过剩。中国的产能过剩遇到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在我们的产能过剩中,绝对过剩占了主要地位,而相对过剩则占次要地位,这是因为我们的产能是从村、县、镇,到地市级、省,再到全国上万个园区的拉动下产生的巨大产能,这种产能在目前情况下靠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消化不了。

当前我们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国际需求下降,国内消费上不去,我们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到什么程度?比如,2014年全国生产300亿件服装、45亿双鞋、16亿部手机(2015年生产18.1亿部手机),同时,彩电、冰箱、洗衣机也全部过剩,这些东西靠中国人消费不了,国际上现在又不要,所以中国需要去产能。现在,有大量产能在积压,而在产能积压的情况下,再想靠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就非常难,所以只要市场不出清,产品积压,想靠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就拉动不上去。为什么?我们过去把大量资本、资源投向中低端以后,导致中低端过剩,在过剩的情况下市场出清不了,这时想让经济增长,只有一条路,就是发展新兴产业。

现在发展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一是我们资本不够,因为大量的资本已经让中低端占有,所以资源、资本不足,迫使新兴产业发展不了;二是我们现有的体制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怎么制约?我给大家讲几个例子。新兴产业需要创新,需要提高效率。但我们目前的体制恰恰是效率低、激励机制不足。比如,一个网游企业制造了一个游戏产品,游戏产品想上线都需要什么流程?首先,要出版的游戏产品需要出版号,出版号必须经过审批,审批需要向有关部门提供6份文件:著作权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出版授权书、承诺书、出版合同,这6份文件交到出版社审核需要510天,出版局审核1520天,广电总局审核4060天。也就是说,这些审批手续在上述单位需要停留6090天,这还不包括企业家准备这些文件时在路上花费的时间,这样就有可能3个月也拿不下来出版号,而等34个月后,这个产品可能都过时了。所以在企业创新、企业创业上,我们塑造的“肠梗阻”太多。

2015年、2016年,世界银行连续对世界189个国家的营商环境做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营商环境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中国,要申办一家新企业平均需要11道手续,31.5天时间,并且这是最快的时间。而在经济合作组织发达国家,办一个企业平均只需要5道手续,9天时间。所以大家看,我们的效率还是比较低的。

民营企业新建一个项目,需要进行90个行政审批手续,而日常办一个经营项目,也需要56项审批事项。所以大家看,现在办企业、搞经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为什么中央要提改革呢?就是因为政府的权力太大,干预市场太多,导致企业市场太难,而且还不包括企业贷款难、劳动力成本提高、水电费价格高等等,所以现在企业还是比较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不改,制造业发展就非常难。现在有些企业家自嘲说,他们到了好多地方,现在是“脸好看、门好进、事难办”,也就是说,现在的态度很好,但是要想办事,还是按程序来。所以在此情况下,我认为制造业在近期要想上来比较难。这是我讲的制造业。

第二,从房地产看。20161-6月份,房地产销售面积、价格、开发投资都有增长,待售面积也在减少,但是土地市场依然低迷,库存规模还是比较大。在去库存压力下,到201656月份,房地产销售面积有所降低,价格涨势有所趋缓,投资仍然是低增长,同时还要注意市场在分化,就是一、二线城市相对较好,三、四线城市还在积压。所以从2016年下半年看,房地产投资不会大涨,销售可能比56月份要低一点,三、四线城市积压状况不会改善。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要像过去那样拉动经济增长,恐怕可能性不大。

从销售看,20167月份以后,受天气影响,房地产销售有所降低,没有34月份的高,34月份销售很高与2月的货币发行和房地产政策刺激都有关,现在看这个趋势可能在减缓,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开始回落。比如20161-6月份,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4.0%1-5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长18.3%,所以 1-6月份比1-5月份新开工面积要低,有所回落。

从投资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也有所下降。从2015年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5%;从2016年看,房地产开发投资1-5月份增长7.0%1-6月份增长6.1%。也就是说,2016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也是在回落,而不是增长。

从土地交易看,20161-6月份土地交易是负增长6.3%20161-5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3.2%1-6月份增长27.9%,也就是1-6月份增长数比1-5月份增长数下降大概5个百分点,是一种下降的趋势。再有,房价上涨的趋势也开始减缓,这也是需要关注的。

所以我认为,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会有减弱的趋向,只要房地产去库存没有完成,想要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是比较难的。

就是说,经济增长在2016年下半年不会出现大的回升,可能会呈现“L”型走势或是继续向下行,这两种可能性都会存在,但是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下滑是有底线的,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十三五”规划中规定,今后5年中国GDP增长平均每年要大于6.5%,居民收入增长要大于6.5%,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今后5年的经济增长平均每年都必须在6.5%以上,如果增长低于6.5%,全国人民的小康目标就实现不了。小康目标的经济指标中有两个指标,一个是2020GDP要比2010年翻一番,要想达到翻一番,今后5年平均每年增长率就必须大于6.5%,另一个是2020年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也是今后五年必须要大于6.5%。如果2016年、2017年,我们的经济增长低于6.5%,我们的小康目标就实现不了,对人民的承诺就实现不了。这是第一条,就是说经济增长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6.5%,如果低于6.5%,我们的小康目标,“十三五”目标就实现不了。

二是从空间看,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还有空间。比如,我们的消费还有空间。当前40%的中低阶层,他们的基本需求还没有满足;还有40%的中高收入阶层,他们的发展需求也没有满足。这两个需求都有空间。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中国的人均消费达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那我们就会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市场。而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也是受到收入分配制度、经济发展等很多因素制约。

我认为,以下四个因素会在今后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一个稳定、保底的作用。

一是改革步伐加快,改革力度加大,可以释放一系列的制度红利,这个制度红利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比如,审批权下放、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垄断部门放开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这些改革都有利于经济增长。

二是国家实施联动发展战略。什么叫联动?就是产业联动、区域联动,这种产业联动、区域联动会带来新增长。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就会产生“1+1>2”的效应,因为过去是3个地方各自发展,现在北京、天津、河北联动起来发展,这将会产生“1+1>2”的效果。再看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把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联动起来发展,也会带来新的机遇。比如,沿长江经济带要培育三大城市群,就是以上海为中心的下游城市群,武汉长江中游城市群,重庆、成都城市群。沿长江经济带要培养产业集群。还有沿长江经济带,要建设、打造六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体系,比如黄金水稻建设、高效铁路建设、高速公路建设、管网建设、航空通道建设、城际间轻轨建设,这六大建设会带来1.97万亿的投资。另外,还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3个亿的人口问题,就是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3亿左右人口带来的投资消费也是巨量的。再有,“互联网+11项重点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都会带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比如“互联网+11项重点行动,牵扯到11个领域,这会带来经济巨大增长;《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了10个重点领域,也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

所以,产业联动和区域发展会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新的增长带,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不会太低。

三是实施新的“走出去”战略。2016年是“一带一路”实施的第一年,“一带一路”在周边60多个国家开展合作,会带来两个方面的机遇,而这两方面的机遇也会带动经济增长。第一个方面是六路建设——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路的建设,这会使中国发挥在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从而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二个方面是沿“一带一路”建设,叫产能合作区,就是把我们的富余产能向外转移,这也会带来经济增长。所以这些都是对我们有利的因素。

四是国家政策强度在加大。稳增长强度在加大,后续支持政策也会陆续出台,如果经济增长继续下行,中央还有后备政策会陆续出台,从而把经济增长稳定在一个区间之内。

所以基于以上四条,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太低。我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就是在6.6%6.7%浮动,低也低不过6.5%,高也高不出7%,也就是在6.5%7%这个区间。这是我的一个判断。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和今后中国宏观政策的主基调

2016年以来,中国的宏观政策发生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5年以前的10多年时间里,中国宏观政策的主基调是需求侧管理,也就是说,我们过去10多年的宏观政策基本上是以需求侧管理为主,就是经济增长低了,就开始进行需求侧管理,从需求侧刺激投资、刺激消费、刺激出口;投资经济增长高了,就压缩投资、压缩消费、压缩出口。我们采取的这种调控,就叫需求侧管理。2016年,我国出现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宏观政策管理已经从过去依靠需求侧管理转向依靠供给侧。为什么向供给侧管理转呢?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2010年以来,我们采取的多项需求侧管理政策的效果不明显。也就是说,靠需求侧管理来稳定、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已经不灵了。可以看到,以下几项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效果都在下降。从2010年到20166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从2010年的72.6万亿元增加到20166月末的149万亿元,增加了76万亿元。2015年我国货币供应量是16.4万亿元,20161-6月份货币供应量是9.8万亿元,叫M2大口径。这么多货币投下去刺激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还在降。并且特别明显的是什么呢?2010年以前,我们每投资1.5亿的货币,带来的GDP1个亿,也就是11.5。到了2015年,我们每投资4个亿的货币,只能带来1个亿的GDP,就是发行货币的边际效益在下降。2015年,我们投资16.4万亿的货币M2,产生的GDP财富是4万亿,也就是416

20149月份以来国家推出基础设施投资11个工程包,带来的投资是5.95万亿,也就是说,从20149月份以来,我们投资了11大工程包,48个专项,403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的投资是5.95万亿。那么这么多的投资投向经济,带来的效果怎么样大家也是一目了然。

再有,连续多次降息降准。三大措施实施以后,经济增长仍然在下降。2010年以来货币发行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利息在降、准确基金率在降,结果经济增长还是不行。

所以,单靠需求侧管理经济增长已经不行,光刺激需求,经济增长也上不来,所以必须在需求侧之外寻找出路。因为需求侧之外就是供给侧,所以我们也从供给侧上看有没有出路。

2015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来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6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这是已经正式列入了文件中,要把供给侧作为主线。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为当前和今后宏观政策的主基调。

那么,什么叫供给侧?什么叫需求侧?这是需要大家理解的。

从微观上讲,需求侧就是消费商品和服务的那一领域,比如吃饭、消费、买衣服这就是需求侧。也就是说,消费商品和服务的叫需求侧,而生产和提供商品服务的叫供给侧。在一个家庭里,比如挣工资的就是供给侧,而拿钱去买商品、吃饭消费的就叫需求侧。这是从微观上讲,生产商品和服务的,叫做供给侧;消费商品和服务的叫需求侧。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有两个框架,也是调控经济的两个框架:一个是需求侧管理,一个是供给侧管理。左侧是需求侧管理,右侧是供给侧管理。左侧的需求侧管理的内容是消费、投资、净出口,而消费、投资、净出口等于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是左侧。右侧是供给侧,供给侧是劳动、资本、技术、资源,右侧这四个因素配置好以后进入生产领域,就生产出商品,商品就等于是GDP,所以右侧的四个因素配置起来,经过生产就形成了下一阶段未来的GDP。因此,右侧是未来的GDP,左侧是现实GDP,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所以现在,中国已经从以左侧需求侧管理为主,转向以右侧供给侧管理为主。那么,为什么要转向右侧呢?因为从长期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在增长率、质量要提高,也就是商品质量、商品服务都要优化,所以要转向供给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是在供给侧。需求侧和供给侧在经济学上对应的是两个维度。需求是商品消费过程,供给是商品生产过程,两个是互为依赖的。供给以需求为目标,需求以供给去实现,就是说有需求没供给不行,有供给没有需求也不行。所以在此情况下,怎么样去处理这种关系是需要考虑的。

供给和需求有三个关系。

如果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能够被全部消费,供求就平衡了,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供求很难达到平衡。

如果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大于消费或者小于消费,这时供给和需求就是失衡的。

如果假定我们处在封闭状态下,要想调节这种失衡的供求关系,要么调节需求,要么调节供给;如果像现在一样开放了,在开放经济的情况下就需要调节进出口,供给大于需求,就要出口,供给小于需求,就要进口。

从经济学理论讲,需求结构的升级可以拉动供给侧结构调整,就是需求侧结构升级以后,可以压迫供给结构调整。同时,供给侧的创新也可以使需求侧空间变大,使需求侧升级。比如,苹果手机一出现,马上扩展了人们的需求空间。但是大家要注意,需求侧的消费、投资、净出口组成的是当期GDP;供给侧的劳动、资本、技术、资源组成的是未来GDP。所以,当期和未来是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说,用供给侧去替代需求侧,是替代不了的,一定要注意这个关系。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是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给大家提供什么?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宏观政策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为大家提供有效的产品供给。也就是很多人都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提供有效产品供给,对不对?对,但是不完全对。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它的表达方式看,最终要提供三种有效供给。

一是要素供给。要素供给要从过去的粗放式供给转向集约式有效供给。

二是产品供给。产品供给要从过去的以中低端为主,转向优质的中低端产品和中高端产品的供给。就是优化产品的供给结构,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

三是制度供给。在中国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新制度供给,这些新制度供给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财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就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土地改革、资源产权改革、知识产权改革、科技制度改革等。

所以今后一段时间里,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制度改革,为社会提供有效制度供给,通过有效制度供给做支撑,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产品供给,有效的集约化的要素供给。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义可以这样讲: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围绕结构性矛盾,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支撑,实现中国供求的有效对接,实现经济增长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这是我的一个结论。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当年西方国家采取供给侧改革有什么不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美国政府采取的供给侧理论主张,包括奥巴马政府也采取了一些供给侧的主张,那么中国在供给侧改革上跟他们一样吗?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他们有本质区别。本质区别在哪里?我认为有5个方面的不同。

一是阶段不同。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也就是我们还没有进入发达国家的阶段实施的。当前我们遇到的矛盾是通缩压力加大,而当年西方国家实行供给侧改革时,他们的工业化已经完成,已经实现进入发达国家。也就是说,他们遇到的问题是滞胀,而我们遇到的问题是通缩。

二是供求环境不同。我们当前遇到的矛盾是供求失衡严重,面对国内外需求不足,社会居民福利相对较低,居民消费相对不高。而当年西方国家是需求旺盛、供给不足,居民福利、消费比较高。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跟他们也有区别。

三是制度环境不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西方国家实行的是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他们的市场已经成熟,而我们的市场发展的还不够成熟。

四是政策手段不同。我国不像西方国家,西方国家供给侧改革仅仅用宏观调控手段,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既有宏观手段,也有中观手段,还有微观手段。比如土地、产业政策等等。

五是动力不同。西方国家不用从根本上动制度,而我国要以体制改革为途径,以体制改革为支撑,来增加有效供给,我们必须动制度,要通过体制改革增加制度红利推动我们的经济发展。

所以从以上五个方面看,中国的宏观政策当前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当年西方采取的供给侧改革是不一样的,也是有本质区别的。

所以我再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我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4个内容。一是去除无效供给,就是去产能、去库存;二是改造传统落后供给;三是增加新供给、新产业;四是通过体制改革,提供有效的新制度供给。这是我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年。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年要干什么?就是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也就是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起点就是要完成这五大任务,干五件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去产能是制造业的过剩产能要淘汰一批;去库存是房地产的库存积压要减少;去杠杆是金融贷款负债要降低;降成本是企业各种成本要降低;补短板是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短项不足要补齐。为了完成这五大任务,国家推出了五项政策支持:一是宏观政策要稳,采取稳定政策;二是产业政策要准;三是微观政策要活;四是改革政策要实;五是社会政策要托底。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五大任务。

一是去产能。从去产能看,2016年国家规定,到2020年我们要完成11.5亿吨粗钢去产能,5亿吨煤炭要去掉。2016年布置的任务是要去粗钢4.5亿吨,煤炭2.5亿吨,所以任务比较艰巨。为了去产能,2016年国家财政出台1000亿财政资金用于安置职工,给他们上保险、给失业基金等等。这是去产能,要依法按照分类有效处置一些产能,进行结构性改革。

二是去库存。房地产去库存一定要跟农民工市民化结合起来,扩大有效需求,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买房或租房,建立购房和租房并举的住房制度,将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发展租赁市场,鼓励房地产开发商降低商品房市场价格。我们总结了一下,全国目前130个城市在去库存方面采取了5个方面的政策。第一个是放松公积金贷款和提取条件;第二个是降低税费,减轻负担;第三个是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购房,化解库存;第四个是回购存量商品房,由政府按照市场价回购存量商品房,再把它转变成低价保障房卖给低收入人口;第五个是鼓励企业将存量房改为发展旅游、养老、创业、电商、中小学校和都市型产业基地。

三是去杠杆。到2015年底,中国社会债务总量已经占GDP总量的250%,风险比较大。所以国家将从2016年开始依法处置信用违约,有效化解地方债务,做好地方债务置换。2016年中国地方债务置换5万多亿,2015年是3万多亿。这是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再有就是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活动,遏制非法集资蔓延趋势,加强风险管理,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守住一个底线。什么底线?就是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所以现在看,2015年汇市、股市、房地产泡沫都很危险。

四是降成本。降成本要打组合拳,实施“六降行动”。第一个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李克强总理提出“放、管、服”,就是放权、简化管理、增加服务,目的就是要降低交易成本;第二个是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第三个是降低保险费;第四个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第五个是降低电力价格;第六个是降低物流成本。要实现这“六降”,现在全国各个省都提出了文件,也就是说,怎样降低企业的成本,都有文件。2016年国家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为企业降低负担6000亿。

五是补短板。补短板的目的是要扩大有效供给,增加有效需求。比如扶贫攻坚,精准扶贫,2016年要有1000万人脱贫,他们要提高收入,增加需求。要支持企业改造和设备更新,企业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固定资产要税前抵扣,减税免税。要有创新金融支持,要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的创新,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搞好农业生产等。

国家出台的五大政策是为了完成五大任务。

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宏观政策要稳的目的是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宏观环境这一块包括财政税收,还包括金融。财政这一块主要有2个内容。第一个是减税降费,针对这个,国家已经有政策出来,2016年实施了营改增,取消了审批和一些基金收费等等;第二个是增加财政赤字,发行国债,2016年国家安排财政赤字是2.18万亿,比2015年增加了5600亿,所以财政赤字增加用以国家急需的基础建设。

再有,货币政策。20161-6月已经操作了7次“麻辣粉”,什么叫“麻辣粉”?就是短期市场操作,短期向市场投放货币,等于变相降准,所以下一步我觉得有可能会降准。

二是产业政策要准。产业政策主要有四个方面。支持农业现代化,加强制造业强国建设,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绿色发展等。

三是微观政策要活。微观政策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怎样激发企业的活力,第二个是如何挖掘消费者的潜力。这是从供给和消费两个环节来做,这里也有一些具体政策。

四是改革政策要实。2016年国家确定了10个重点领域,50项改革内容,在18个地区做示范。这10个重点领域是:第一,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第二,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第三,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第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等体制创新;第七,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第八,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第九,深化社会事业相关改革;第十,加快改革试点和改革督查评估。这几个领域在全国18个地区设立了18个体制机制改革新区。比如,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舟山群岛、兰州、广州南沙、西安西咸、贵州贵安、青岛西海岸、大连金普、四川天府、湖南湘江、南京江北、福州、云南滇中、哈尔滨、长春、江西赣江,这18个地区作为示范改革新区。

五是社会政策要托底。这里的“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保证社会稳定,重点在兜底上。兜底是什么兜底?即保障民生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比如,从201611日起,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6.5%左右,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补助从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贫困家庭高中生免除学杂费。

我认为今后6个月有两个重点是需要重点抓的。

一是加快推进改革。改革的目标、方案设计得都很好,关键还在落实。一定要把改革政策方案落实到地,落实到基层。现在我们到地方调查,很多企业说税费减免到我这儿,却没有感受。而税费减那么多,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受到呢?因为地方的税费部门跟企业是叫包税制,包税制是国家免税了,企业没感觉。所以怎样将改革的政策方案落实到地,这是需要注意的。

二是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动力。加快培育新动力,因为新动力是替代传统动力的一个关键要素,新旧动力一定要接续,传统的落后的动力在衰退、衰竭,而新动力赶不上来,所以一定要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和新动力。我认为“互联网+”要尽快落实,中国制造要尽快落实。比如“互联网+”提出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这些都要尽快落实到地。《中国制造2025》规定了从今年开始,用10年时间把以下10个产业赶快培育发展起来,这10个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我认为,体制改革、市场环境、金融扶持、财政支持、人才培养、支持微小企业发展、对外开放等都要落实到地。

当前世界正在掀起一场新的产业技术革命,这个产业技术革命给我们留下的机会和机遇不多,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改革,培育新动力。当前,世界上新的产业技术国家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中心,这四大技术是这一次产业技术革命的中心。如果我们抓不住这一次产业技术革命的机遇,中国将会被边缘化,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利用改革、发展搭上新一次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的车,使中国迈向一个新阶段。

那么,这一次产业技术革命有几个特点。

一是融合,就是四大技术在融合。

二是渗透,这一次产业技术革命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渗透的,是无处不在的。

三是跨界。什么叫跨界?这一次技术对产业的改造导致产业边界模糊,空间出现跨越。比如,农业跟文化结合,农业跟旅游业结合,这些都分不清产业边界。生物技术和制造技术结合,扩张了制造业的边缘,由此产生一批新的业态、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比如无人飞行器、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机器驮驴、机器人厨师、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超级回路”交通系统等。什么叫“超级回路”交通系统?它是一种新的陆地交通体系,是比高铁更快的一种体系,在轨道上,一个胶囊状工具里面一排一排坐着人,可以达到一小时向前1200公里,速度是飞机的1倍、是高铁的3.54倍,在美国使用这种设备从洛杉矶到旧金山大概需要30分钟,所以说,它的技术可行性已经可以,下一步如果经济可行就可以了。

还有3D打印机,现在3D打印机可以打印牙齿、关节、骨关节、飞机火车的零部件、枪支、衣服,甚至连披萨、巧克力都可以打印出来。

还有家庭智能化、记忆眼镜、DNA生物记忆卡,还有基因组织工程、基因诊断诊断技术、克隆技术、器官移植技术等等,都会在今后的几年里面出现。

为了应对这些新的产业技术革命,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推出战略规划和战略方案。比如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重整制造业,日本提出“新成长战略”,韩国提出“制造业革新3.0”,法国提出“新的工业法国”,英国提出英国制造2050,印度提出“季风计划”等。

所以说,中国必须抓住新机遇,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