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p29)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讲话,再次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这表明,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举措。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既往经验教训的总结与思想成果的凝练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党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善于以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多元,价值观混乱。党积极引领,在全国人民中尤其是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开展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对错误思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批判,提倡为人民服务,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公德教育。在国家百废待兴、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苦干,形成了全国上下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局面。中国不仅很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依靠自力更生,研制出“两弹一星”。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极少数人夸大毛泽东和党的错误,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引起思想混乱。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做出了正确结论,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分开来,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从而统一了人们的思想,使社会主义航船能够破浪向前。与此同时,中央提出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7]但是,由于在实践中没有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2](pp305,306)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过分容忍、畏难手软,结果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成为导致1989年政治风波的重要原因。亡羊补牢,江泽民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2001年,他提出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提高了道德建设在整个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中共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8]的任务。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员干部则开展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并阐述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节阐述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的延伸与展开。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现实的针对性
现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更加频繁。由于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重大差异,西方国家把中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于是借所谓“普世价值”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的强力渗透。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宗教与世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不同形态的价值观存在矛盾和冲突;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导致产生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一些人崇尚虚无主义,信仰缺失,是非界限模糊,美丑不分、荣辱不辨;一些人心态失衡、精神焦虑,道德底线失守;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极端宗教思想抬头;各种媚俗庸俗文化流行,肆意戏说与篡改历史。道德楷模与自私自利者共存,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并生的现象,反映出大众的价值诉求存在严重混乱状况。
而部分担负着“教育别人的角色”的文化创造和传播主体的知识分子价值观念也存在问题。近代以来,中国以西方为师,历尽痛苦磨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之中,在学习吸收的同时,一些人失却了立场,拿西方的概念来观照中国,自惭形秽,丧失文化自信。也有一些人秉持遗老心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囊括了人类一切最优秀的东西,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早在中国古代就一应俱全了,忽视其应该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正能量。这就需要加强思想引导,同时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追求,并体现国家、社会与个体的内在统一,用以引导、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对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进行有效引领整合,使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鲁迅先生曾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民魂,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培养塑造当代民魂。
三、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的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核心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的道德要求。这24个字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追求,并体现国家、社会与个体的内在统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关键在于共识的养成和践行。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国家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体现在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中,贯彻到依法治国的方略中,融入公共服务中,以保证追求共同富裕、正义和公平的社会主义主要表征实现,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广大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认同的现实基础。
其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思想教育要说服人,必须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做到贴近性、接地气、有的放矢。以往的一些宣传,空洞说教,内容不接地气,其承载的价值理念一定程度上受到大众的拒斥。群众认同是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关键。宣传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其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有思想共鸣,才有效果。要引导知识分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参与实际工作,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有信服力的解释。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
再次,示范引领是重要途径。“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党数十年来典型引路的范例,之所以有效,因为雷锋是人民群众中产生的。国家不仅要大张旗鼓地表彰那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而且要礼敬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大力宣传百姓中的“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改变过度关注经济成功人士的现象,对鼓舞人心、传播主流价值,无疑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最后,实践养成是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首先要作表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为民、务实、清廉,做践行的模范。公民道德是根基,把诚信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中,助推公序良俗和文明风尚的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逐步认识、逐步积累和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不可能朝夕之功见效。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发育成熟用了很长时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亿万群众,也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关键是坚持不懈的培育和践行。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