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 返回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示范校建设专题网>>政策解读>>正文

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的应然、实然、必然之路

更新时间:2019年03月15日 19:00点击次数:字号:T|T

新技术革命不仅催生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颠覆了原有的生产结构、产业形态,相较于前三次以提升生产效率、解放人力为中心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技术革命实现了“脑力劳动的延伸和智力资本的提升”,新的产业形态、变革性的分工和组织要求形成了“知识密集型”“新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面对前所未有的变革,“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随着“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转变”,我国高等教育

未来增量和发展趋势势必转向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肩负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命,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鲜明特点的一流应用型本科发展和建设将使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独具特色。

一、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的必然选择。

经过16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达到2017年的45.7%,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2018年有望增加3个百分点,达到48.7%,按这样的速度递增,预计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突破50%,正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在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已成为人民的基本需求,尤其是普及化阶段生源层次的差异化、来源多样化、培养目标的层次化,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以学校建设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这势必要求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多元评价、差异定位、错位发展。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正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在自身办学层次中,实事求是地根据客观环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办学特色和优势,落实“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二)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能更好满足区域和地方产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等教育外部规律要求其必须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能与区域内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形成“适应—对接—合作—引领”的关系。

当前,随着新技术革命逐层推进和逐步深入,技术创新要求、产业变革需要对各行业和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新模式、新行业、新职业应运而生。“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指明了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方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是推进我国“强国”战略深化的基础支撑因素。

高等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各种类型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区域“内生式”和“输入式”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变革都需要培养创新性的,能掌握新技术、革新现有技术的专门、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正是聚焦区域发展的根本需求,适应高等教育当前发展对不同人才类型、定位的需要,培养的人才结构和当前时代发展要求、产业提升要求、技术进步要求对人才需求结构相一致,培养一流的技术管理、技术革新、基础研究转化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能更彻底地贯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战略”提供有力的应用型人才支撑。

(三)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利用明天的技术更新今天的知识,应用未来的理念培养当前的人才。高等教育面对技术迅速更新、产业快速升级、职业的持续更迭,需要对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相应的人才做出快速反应和应对。

在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过程中,要时刻将“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和战略方向。

为实现新时代国家战略和发展目标,当前高等教育须主动出击,跳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局限,不囿于赢得新时代的眼光,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具备领跑新时代的能力。这需要高等教育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方面具备突破性的理念,打破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开以单一学科专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具备实现“双结合”的禀赋,其人才培养的理念根植于高等教育内涵和规律、生发于区域发展需求、定位于“宽出口”时代特征,按“牢固理论基础、注重产教融合、拓宽知识出口、开阔创新创业视野”的要求将知识、素质、素养、能力与明确的社会需求导向相结合,将知识迁移与转换能力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更好深化创新创业。

因此,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能更加全面实现“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的逻辑起点

(一)应用型本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层次。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专业性教育、专门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最终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逐渐分化出相对独立的层次,逐渐形成不同层次特有的功能、理念、指向和组织形式。当前,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学生的“入口”和“出口”的差异化、差别化日趋显著,需要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同样具有鲜明层次特征。因此,高等教育作为肩负专业性和专门化的教育层次,既可是研究型的专业教育、培养具备基础创新和研究能力的人才,也可是应用型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且每个层次都能产生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明显、发展理念先进的“一流”院校和“一流”学科专业。

(二)应用型本科发展价值取向。

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的价值取向方面与研究型本科应有所区别,构建应用性、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的办学和人才培养体系。将基础性创新和科学原理及成果、新知识进行实践转化并在应用于相应领域过程中进行二次创新及改良和升级。要求应用型本科的价值取向具有独到之处,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都需要围绕“应用”进行建设,尤其是在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既要具备一定的扎实理论基础,更要突出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融合,将有助于地方发展、能反映本领域前沿的应用性成果引入实践教学环节。

(三)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教育贯穿于人的成长过程始终,具有永恒性,作为教育体系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则属于历史范畴,其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

从中世纪大学出现到现代大学诞生,从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福建船政学堂到应用型本科的出现,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学以致用”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发展史。应用型本科的产生是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结果,是社会分工与技术进步的产物,与特定产业、行业及职业出现多层次的特点密切相关,与改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缺位的需求相连,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

三、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理论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基本理论。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将高等教育放在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的大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将教育资料、教育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四方面进行有机协调,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独立个体共同协作、发挥协同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包括两方面内容,高等教育需要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并且高等教育本身也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并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向高等教育领域的延续,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创新发展、分类管理和准确定位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战略的制定和规划不仅要能满足当前发展阶段的需要,还需具有前瞻性,即能预测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期望,着眼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需要在各个层面秉持可持续发展观,即在建设过程中不仅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学校发展战略,制定相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并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人才培养、校园文化等方面相结合。结合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以应用新技术为发展驱动力,将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与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变革与地方行业发展需要相结合,以新技术发展趋势为导向,提升办学质量和内涵。从应用型大学自身定位出发,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成为引导学校办出特色、扩大影响的驱动力,注重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历史沿革、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三次产业革命及当前新技术革命的历史渊源,能够通过回溯历史、着眼当前、前瞻未来,通过剖析应用型本科发展的规律,在紧密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国家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创新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推动应用型本科贯彻应用新技术理念总结办学经验、着眼当前形势、规划未来方向,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并根据新形势及时调整发展方向、补齐自身短板,充分把握机遇,通过坚持特色办学道路提升竞争力。

(二)知识集聚———溢出: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的实践理论。

第三次技术革命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出现了高校与科技企业共同组成的区域科技中心,产生了以大学为核心的区域性产业集群现象,形成了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知识集聚———溢出效应。大学是最重要的知识生产主体,发达国家的大学往往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大学研发活动形成的知识聚集———溢出通过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对企业创新和产业集聚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进而推动区域整体的产业提升。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类型多样、差异化明显的高等教育成为支撑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高等教育越来越深地参与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

对于大学集群对区域产业发展带来的知识集聚———溢出效应,马歇尔指出,由于知识(技、经验、思想和理论知识)的交流在人们聚集的区域就像“空气”传播一样自然,人们已经对新思想、新观念的分享习以为常,导致传统生产要素和资本回报率呈规模递增,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经济单位的聚集,聚集效应扩大了知识溢出的范围,再度激发空间范围内的创新力度,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为人才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城市逐渐成为大学聚集的区域,大学进一步为城市发展带来知识溢出效应。最典型的是英国以剑桥大学为核心建立的剑桥集群,以及美国围绕大学形成的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的文化产业带、农业科技产业带、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促进了企业内的研发主体、创新主体与大学形成密切的合作体系。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表明,高等教育越发达、成果转化越有效率的地区最容易产生知识集聚———溢出效应,这种效应除能激发更多创新性技术和理念外,也能催生具有创意性的成果,进而推动区域产业的调整和新技术变革。以应用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除具备知识聚集的基本属性外,更加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成果的天然优势,因此以知识集聚———溢出理论为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的实践理论,能更好地向实际转化,能推动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辐射效应。即一流应用型本科不仅能办出自己的特新技术变革与高等教育应对: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的应然、实然、必然之路色,还能通过独特办学理念带动地方及周边区域其他应用型本科以及以行业主导的创新主体的发展,进而形成知识集聚———溢出驱动的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区域应用型本科联盟。

四、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的探索之路

(一)新技术与办学目的规律相契合,夯实基础、明确定位是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的应然方向。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各领域培养专门人才,必须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变革和挑战,为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应用型本科必须主动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增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不断调整结构使得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变革相适应、科学研究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必须和区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相同。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必须夯实基础,立足“本科”教育的内涵和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和本科教学发展规律,稳固树立“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的信念,力求实现本科教育创新、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实训实践创新。

人才培养层次方面,要在办好本科教育基础上积极申报硕士学位点,同时保留部分专科专业,构建“专科—本科—研究生”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重视教学的基础作用,在促进教师发展、制定各项政策,尤其在职称评审、岗位定级政策上,要充分考虑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牢牢把握教学的中心地位。实现优化生源结构,招收更多区域的学生,调整就业导向,吸引更多学生在区域就业,最大限度服务区域发展。

应用型本科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通过对学校发展历程和办学观念的反思、概括、提炼和阐释,明确定位,强调“应用”,与传统研究型本科和高职院校进行区别,形成办学特色和发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优势的基础,发挥应用型特色优势学科与专业,推进“产教融合”,做好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合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以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理念为引领,重点做大做强特色学科专业的同时,统筹其它专业协同共进,切实提高办学整体实力。

(二)新技术与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突出特色、提升内涵是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的实然趋势。

特色由办学理念和定位凝练而成,是学校通过结合政策发展、区域需要长期积累由内而外形成,通过与外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与同类型高等院校相区别的独特差异性及由差异性带来的知名度、美誉度、认同度。应用型本科在突出办学特色和提升办学内涵时,须从现有条件、实力及客观实际出发,将客观环境、社会需要、自身办学优势和文化渊源相结合。

首先要考虑学校所处客观环境,经济、文化、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是否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认清所处区域的自然、人文和资源禀赋情况,与周边地区横向和纵向比较,发掘地理优势,以自然优势带动办学优势,以外部环境发展促进内涵建设提升,形成自身比较区位优势,成为地方甚至辐射周边区域的特色高等教育新高地;根植区位发展优势、强化“地方性、应用型”属性、增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粘合度,错位办学、错层培养,坚持以地方特色为办学特色,发挥“局部优势”,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上充分体现独特性和个性化。

其次要考虑地方需要,包括对人才类型的素质要求、层次要求、专业要求、技能要求,是否有助于提升认同性。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突出应用型特色,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对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产业规划确定学科、专业、研发发展方向,以提升办学内涵推进产业协同创新、以学科全面提升引领地方产业升级,实现学校发展与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同步,成为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不可替代者。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政链、地方产业生产链、学校技术———科研链的优势,加强资源分享与信息沟通,推动行政链、生产链、技术———科研链相互促进、顺畅转动、螺旋上升,构建“政府—产业—学校”一体化资源整合模式。

最后要考虑自身办学优势和历史传承,学科专业积淀,是否有助于挖掘创新点。需要巩固和发挥重点学科优势、保持和传承学科传统底蕴,进一步做大、做强,坚持守正出新,坚守、拓宽、创新相结合。拓展和创新现有专业主要方向,不断充实学科内涵,注入新的学科建设文化,与时俱进凝练学科方向,拓宽专业建设领域与研究方向形成合力发展态势,形成具有学科优势的专业研究群。引导学科从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式发展转变,形成学科、专业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在新学科建设方面具有前瞻性理念,与竞争对手错位发展,在传统学科改革方面形成区域内及周边的领头羊,树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办学品牌。

(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体系相融合,凸显应用、回归本质是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的必然选择。

人才培养体系及方向要凸显应用性。大学教育应是个性化的,理想的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机会,启发学生发现自己,学会选择,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要建立人才差异化指导、分层次培养体系,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与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发展导向有机结合,将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应用型理论的专业、学术型人才;将解决问题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培养成能熟练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其他学生则按“宽口径、厚基础、优素质”向应用型培养。培养过程中要以打造应用新技术人才培养的高地为中心,紧跟产业发展方向,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程,构建“实训—研发—创新创业”一体化新实践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灵活就业能力、锐意革新素质,提升应用型人才适应新技术、新时代发展需要,增强面对新业态变革的竞争力。

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要凸显应用性。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首先要要综合分析学校基础、学科特色与优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内外因素,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优势资源,建设支持行业发展、引领行业趋势、结合行业需求的核心学科和专业,其他学科专业要尽可能围绕核心学科及专业设立,形成基于特色学科和专业的“学术共同体”。以产教对接为驱动,即专业建设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区域有什么样的支柱产业,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促进学校专业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同步,产生促进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提升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强化特色。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还需要根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实现深度产教融合为目的,在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方面进行突破,形成特色和品牌学科专业,掌握和预测产业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发展需要,除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专业设置基准外,更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学科和领域发展前沿动态,设置更多交叉学科、复合型专业,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要凸显应用性。一流应用型本科的科学研究应以服务的区域、产业需求为动力,为区域或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服务,坚持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教学与人才培养定位展开,切实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发挥作用。应用型本科的科学研究,从类型、内容、对象、方法、路径、成果和后续研究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体系和特点,主要面向行业、产业、企业生产、研发过程遇到的技术性、应用性问题的开发研究和提升需要,或地方政府政策落实的应用对策类研究,而非基础理论研究,科研的主要目的很大程度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是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展开,同时也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流应用型本科的研究成果应注重应用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向应用理论研究转变,实现应用研究与创新研究、开发研究相结合,注重解决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成果的问题。应用型本科要突出发挥研究成果在学校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努力形成应用性成果的特色和优势。以产教合作为引领,即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服务;利用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产、学、研、用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水平。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仅需要高层次基础性研究型人才,还需要大量能将成熟技术进行创新、升级,将新技术转化为应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产业、行业发展趋势为主导,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的应用型本科承载了培养具备创新意识、革新能力的应用人才的重任。基于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及发展趋势,要根据办学传统、区域优势、资源条件等,巩固基础、突出特色、凸显应用,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作者:衢州学院校长

(编辑:)